除了外在材质,护理机器人还需要与人互动,在护理场景下人机交互的功能,是机器人做好照护工作的必备本领。比如,倒一杯水还是半杯,水需要什么温度才不烫嘴,怎么帮老人系上扣子,等等,这些对护理人员来说易如反掌的琐事,对于机器可是一大挑战。根据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来调整动作是机器人的一大难题,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,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让自动系统无所适从,发生错误。
一些人类难以作出的判断,对于机器人则很容易。而一些人类觉得简单易做的事情机器人却困难重重,这些差异决定了护理机器人在取得更多突破前,只能给护士们打下手。
目前人们能期待的是可以把护理过程中繁重的体力活动交给机器人,也可以让它们去做那些需要耐心的重复性工作,因为这些工作容易让人疲倦,但机器人不会。
无法取代人类
现在即使是高级的护理机器人,和人的外形也相去甚远。其实,比起多任务处理算法来,制作一套栩栩如生的仿人类外形简单得多。之所以没有那样做,是因为科学家们刻意不让机器人看护长得像人类。
关于机器人的外形,有一种“恐怖谷”理论,即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,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会突然极其反感,人会拒绝使用不是人类但非常近似人类的东西。因此现在人们大都是围绕机器人的功能在设计上进行美化,而不是追求外形拟人化。毕竟机器人的外观越像人,被照顾的人会越抗拒。只有当照顾对象接受时,机器人提供的护理工作才有价值。
要让护理机器人充分发挥作用,除机器人的外形改变外,还有赖于其人工智能沟通能力的提高,以及人在接受方面的适应。
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发明的老年看护机器人,能帮助患有痴呆症和其他疾病的老年人在家中独立生活。这种护理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来确定居住者的位置、在做什么,以及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帮助。护理机器人可以自主地在房间里导航,绕开障碍物并找到需要帮助的人。它甚至可以引导主人找到厨房里的物品、药品或零食。
这些还远远不够,一个有血有肉的看护所给予的陪伴是机器人永远无法做到的。就算是先进高级的模仿,机器人也无法真正代替人类。它们很难拥有人类各种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素养,无法理解人类语言的深层含义。起码从目前来看,对于年老体衰的人来说,更希望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来提供帮助。
了解更多:ABB机器人